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50:学佛最了不起的就是认识自己,把自己的内心的妄动看得很清楚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楞伽经(二)03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p0732cnqvbx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二)03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接下来,分别境界而生起前五识,分别什么境界呢?因为分别自心所现的六尘境界,而前五识就生起,所以分别境界而生起前五识。第六意识怎么产生的呢?分别同时加以分析,这个分段就是同时加以分析,分段同时加以分析,第六意识生起种种的差别相。谓彼转,这就是七转识相因转生的情形。

【注释】“彼身转”:“彼身”,是彼诸识身,“身”是多数义。此(这是)指前七识。“转”,为生起。“彼不作是念”:谓彼诸识生起的时候,乃是由不觉心现而起,故(所以)“不作是念”。又,彼等诸识因无自性,故(所以)不能作是念。所谓不能作是念,即(就)是不能觉知,或不能如是自觉。(退一步说,诸识若能如是自觉,则无诸识生起矣!以诸识皆是依无明不觉心现故。)所以一切的过咎就是在无明,无明是什么意思,就是没智慧,人生宇宙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?出在无明,无明怎么来,就是因为没智慧,愚痴、愚痴。愚痴就是没智慧,没智慧就是无明。所以我们多学习,就会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心智,本心的真智。因此学习变成一个重要的课题。

所以在座诸位,辛苦坐在这里,一定是功不唐捐。因为法身慧命是累积种种的经验第一义谛而来的,今天虽然就算没有办法大悟,可是这个善根一种下去,慢慢地累积起来。十年前听经,你看六祖坛经,有时候你看不来,十年前,十年后的今天,不但六祖坛经看得懂。哎呀!充满了法喜,而且楞伽经也听得充满了法喜,叫你讲,你是讲不来的啦!师父问!你听得懂吗?听得懂!但是叫你讲,可能没办法。我就听得很法喜,但是我就是讲不来啦!差不多都是停留在这个阶段喔!

“我展转相因,自心现妄想计著转”:这是诸识所不能作之念(亦即(也就是),所不能自觉知者)。“我”,是我等,指诸识自身。谓:“我”等诸识,是由于“展转”互“相”为“因”,且于“自心”所“现”之种种境界上,“妄想”分别“计著”而生起。诸识是没有这样自觉力的。“而彼各各坏相俱转”:“彼”,就是指七识。“坏相”,是破坏了真如寂静不生、所以,谁在伤害谁,是你自己喔!从唯识的角度,从楞伽经究竟的角度,是你,因为没有般若的智慧,是你在伤害你自己喔!这句话可是重点喔!我们考大学要考到重点喔!对不对?台湾说名校,大陆说重点,就是这个重点。所以师父再重复讲一句话:你的敌人不在外面,在你的内心深处!就是这个,破坏你真如寂静不生的是因为那一颗无明没有智慧的心,虽然说也有外境来干扰你,但是如果有你清净无染之心,开采了真如本性,这些完全失去作用,你的心依然如如不动。

所以,我们最大的敌人在我们内心的深处,不在外面,就是那一念卡住了,知见卡死了,所以,就是解不开。任何一个人,没有听到佛法的人,他这一辈子的生命,绝对解不开,愈来就愈痛苦,搞到后来叫做精神病;要不然就是忧郁症;要不然就是跳楼。尤其现在这个科技文明的时代,那更多的人自杀,更多的人自杀啊!很可惜!慢了一步听了佛法,要听了佛法他这个事情不会去做的,这个坏相是破坏了真如寂静不生,清净无染之相。“俱”,就是同时,谓七识同时转起。此谓,因为诸识无如是之自觉力(觉知一切皆唯自心所现,本无可缘、可取的外境界相),所以生命是一种错觉,你一直追求你就是愈痛苦。因此生活愈平实、平淡、平凡的人,他愈接近真理,生活愈平淡的人,他就愈接近真理,淡味里面有真理,平凡里面有真理,一切众生都把自己搞得很累,也很辛苦,同样吃了那一碗饭,睡了那个床铺。但是有的人睡得很安稳!平凡的人平实、平淡、平凡的人睡得很安稳!可是那个事业搞得很大的人,就会很辛苦,事大、业就大,企图心大,对不对?烦恼就大,企图心大,烦恼就大;事大,业就大,业大,事情就很大,哎呀!这实在是真的啊!讲来讲去,真的是有道理,真的,所以说我是一个小公务人员,哎呀!那恭喜你了。你看,对不对?这个去上上班,反正领导怎么的,我们主管这么讲的,我照着把它搞好就好了,对不对?公务人员生活多单纯啊!学佛以后,我也不想说升迁得多快,我这样夫妻俩都是公务人员,领了一份薪水不错了。因而妄想执取,而起诸识浪,故破“坏”了心海平静无波、寂静不生之“相”,于是七识一时俱起。

“分别境界,分段差别,谓彼转”:“分别境界”指前五识生起之因。“分段差别”,这是指第六意识生起之因。谓七转识生起后,又更于自心所现之境界加以分别,而生起前五识,接着第二念又再于此等境界上更加微细地判别,而生出第六意识,这就是彼等诸识生起的现象。“这等于是一个影子生另外一个影子,影中生影,展转不息。”所以我们的痛苦是一连串的,你只要不觉悟,你的痛苦就是一连串的,像葡萄一样,像葡萄一串的。生命要生存很残酷的,我随便举个例子。有一个母亲,单亲家庭,很不容易养了这个一个女儿,高职毕业,这个高职毕业,因为懂了一些皮毛的电脑、网路,可是现在的网络工程师太多了,对不对?Cinoytetr,这电脑的工程师很多,要跟人家拚,一较长短,也没办法。可是呢?那我要赚什么钱呢?家庭从小就是跟我们差不多,很苦的,这是真实的故事,这个女儿就跟妈妈讲了说:我这个脸蛋身材还行,我去做这个一些Model,平面的Model,喔!结果照了几张相,她妈妈骂昏头了。你看这个统统被看光光了,穿得这么少这样子。她说:妈,你不懂,现在这个叫做艺术,现在这个艺术,二十一世纪,妈妈你那个头脑是几十年前的,现在的年轻人啊!对不对?我不偷、不抢、不杀,我靠自己的能力赚钱,有什么不对?她妈妈说:哎呀!这个艺术跟色情很难分别,这个最好不要嘛!对不对?她妈妈因为家里也穷,后来呢,怎么样?这个妄想愈来愈多,这女孩子就我这个脸庞。欸!她脸庞不错,身材也很好,后来就做平面Model,Model以后,后来就做Show hirl,欸!Show girl你知道吗?就赚一些钱,后来也满有一些成就的啦!成就啦!后来她妈妈,因为很穷,女儿有一点少许的成就,当然不是像志玲姊姊这样成就,没办法啦!有一点小小名气。

可是,这中间过程还是很复杂,对不对?人家问:你这叫什名字啊?她说:我叫宫泽不理会啊!奇怪,日本有宫泽理惠,为什么叫你叫宫泽不理会?我叫不理会别人的看法,我的名字叫不理会,我才不管其他的,我靠我自己赚钱。我叫宫泽不理会,这样的名字还挺可爱的喔!她妈妈后来在菜市场买菜,人家看到了Model,平面媒体穿得很少。人家问她说:哎呀!你为什么让你女儿从事这种?妈妈说:哎呀!我告诉她这个是不好的啊!我女儿就说:这是艺术啊!我们家也就:哎呀,不晓得,反正我也搞不清楚,妈妈一方面是喜悦,一方面是难过。喜悦的就是说我们日子终于过得很不错了,难过的就是说:哎呀!邻居隔壁的指指点点对不对?我们靠这个:女儿靠这个牺牲来过日子。

所以,这个就变成妄想、分别、颠倒。到底现在来讲,已经分不清楚了,对不对?分不清楚了!像我们到韩国去比赛,喔!打这个电玩,咦,打到冠军,每天都打打打……一直打这个电玩,打到冠军。你说:打这个电玩啊没出路,咦?也有冠军的时刻,还领奖金咧!欸!这个世间很难讲的。是不是?但是呢,终究是生命的影子。诸位,记得生命的影子就是欲望,就是追求,追求欲望就是追求生命当中的影子,我们没有得真如的本性。所以,我们在追求的都是生命当中的影子,可是你不过这个现实的生活,对不对?你不过这个现实的生活,你又没钱,要不然谁拿钱给你建筑啊!那像我们建这个讲堂,那我们不吃一点苦,谁给你钱啊!要靠这个护法,当然要靠师父自己起来打拼嘛!所以,生存其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,活不下去的时候,没有勇气的人,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的人,就去自杀。所以现在的自杀很多喔!所以电视现在广告,广告一直出来啊!你们有没有在看这个广告,这个广告一直出来,就是说:孩子有生存的权利,希望大人尊重生命。意思就是不要带着他们去死啦!孩子,有个老师出了一个题目,你最怕的一件事。这老师出了这个题目,所有的学生百分之七十,我最怕的一件事情:就是爸爸妈妈带我去死。我最怕的一件事情就是爸爸妈妈带我去自杀,你看看现在多悲哀啊!是不是?好!

【义贯】“彼”七识生起之时,不能有如是自觉力,而这样想(“作是念”):‘“我”等诸识实是由于“展转”互“相”为“因”,且于“自心”所“现”之境界上,种种“妄想”分别“计著”,因而生起。’由于彼等七识不能如是觉知,因“而彼”七识便“各各”都破“坏”了心海平静无波、寂静无生之“相”,所以师父那天讲,喜悦是生命的本质,是不是?生命如果没有喜悦,没有安详,幸福就无从建立,前几次,师父在上课当中就讲了这一句话:喜悦是生命的本质。没有喜悦心就没有安详,没有安详就没有喜悦。没有安详,幸福就无从建立,所以你要建立幸福的人生观,要先心要有安详,要想安详,必须懂得平静无波,寂静无生的道理,了万法毕竟空寂。所以这个世间只有佛法,能究竟解决生命的迷茫,这一点都不虚假,确实就是如此。而起滔天大浪,七识一时俱起。七识起后,又更“分别”自心所现之六尘“境界”,而生前五识,此时又更加于每一境界上,求其每一小段(“分段”)之微细“差别”,因而生起第六意识。这就是七识相因转生的情形。”

229 页。【如修行者入禅三昧,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,而作是念:“识灭然后入禅正受。”实不识灭而入正受:以习气种子不灭,故不灭;以境界转,摄受不具,故灭。】

这一段,是指二乘的修行人。“如修行者”这是指二乘的修行人,把不了义当作究竟,如二乘的修行人入禅三昧,就是灭受想定的三昧,三昧就是正定。灭受想叫做九次第定。那么修行者入灭受想之三昧,微细习气转就是第八意识,第八意识微细的习气在转变而不觉知,意思就是二乘人的这个定力,或者是慧力,尚不能觉知微细的第八意识就是这个意思。第八意识微细习气正在转变,微细的转变,而二乘人的定慧力,尚不能觉知他的微细的第八意识。我跟小乘人谈过,他们对大乘这种讲法,非常不认同。他们修内观,他们修四念处,他说“空哪里有两种。”他们的观念就是这样子,你跟他讲:二乘人不究竟。他说“是大乘人在毁谤小乘。”所以谈不下去,就彼此互相尊重。大乘经典,他不看,他们认为:大乘非佛说。所以他不看,不看也没办法去理解,也没办法去沟通,好那就尊重你!他们去泰国啊!去缅甸啊、柬埔寨啊这些……他们认为他们才是传承佛陀的原味,大乘是灌水的佛教,就是把它灌得很多,实质啊并没有真实义。

所以“谈”没办法,讲不来,很难去沟通这个问题。但是,二乘人却而作是念,你看,这个就是师父讲的,我接触到的小乘,就是“而作是念”“识灭然后入禅正受”说他已灭了八识。“识灭”就是这些微细的生灭,当然也灭了,然后所以才入这个灭受想定的正受。意思就是“第八识不灭”我们怎么能够入这个禅正受,禅三昧的正受,如果没有灭这个受想定,我们如何入于禅三昧呢?说“识灭”就是他已经灭了八识,然后就是所以才入这个灭受想定的正禅三昧。佛说:实不识灭,“识灭”就是灭了第八意识的微细意识。实在,不就是并未。其实并未真正的第八意识微细识灭而入正受,才入不尽定,以习气种子不灭。“以”底下加“第八识”,以第八识的习气,再加上种子微细、太微细,以第八意识的微细的习气种子,因为,它太微细了。种子的底下,就是太微细了,非二乘人所能灭,所以称为不灭。不灭就是不是二乘人的能力,超越二乘人的能力范围,以第八识种子习气太微细了,非二乘人的定慧力所能灭,所以叫做不灭。重点在哪里?重点在因为这个二乘人的内心,他的深处,无量劫来在最极的微细的习气种子还在。他对境界,还会起这个现行,所以“故不灭”。故二乘人实在是没有灭掉第八意识,“故不灭”,故二乘人实不灭第八识,他并没有灭掉微细真正灭掉微细的第八意识。

“以境界转”,“以”就是因为“境界”,因为六尘,这二乘人实不灭第八意识以六尘的境界转,就是生起,而生起。“转”就是生起,摄受不具,摄受不具,就是没有能所,以六尘的境界生起的时候,这个六根不摄受六尘,不具,就是没有能所,暂时没有能所。六识暂时伏住,不取六尘,叫做摄受不具。“具足”是有能所叫做具,“不具”就是有能没所,或者有所没有能叫做不具,这个摄受不成功,简单讲就是这个六识暂伏,不取六尘,能所不具足。故灭,称之为灭,称之为识灭。他们把这个六尘跟六识,不具足,没有能所,这个时候,称之为识灭。意思是说,是故二乘人所修的法并不究竟,佛在这里,这一段就完全讲得非常清楚,就是二乘人所修的法并不究竟。

但是,你一定要知道,到泰国啊!或者小乘的国家,这一段不能谈,谈他会反感的,会反感,就像小乘毁谤大乘,小乘毁谤大乘说:大乘非佛说,大乘是灌水的佛教,灌水的佛教。就是说:一杯牛奶是原味,可是,你把它加到十倍,还讲了一些佛教的一些神通,太多神通,匪夷所思。所以小乘不相信大乘是佛说。而大乘呢,有时候也批判小乘,说:焦芽败种啦!不究竟啊!不乘不承认,他说:我们才是保有佛教原始的传承,受菩萨戒,他说:菩萨戒、卢舍那佛,你看到吗?我们以看到为主,我们看到的是释迦牟尼佛,他不承认、不承认。所以在这个时候,生活习惯完全不同,你去小乘看,他们不吃素,给什么就吃什么。他们来到台湾,他说:慧律法师,你看,你们大乘也是分别心,一定要选择素的才吃,是不是?我说:欸!这么讲因为大乘的菩萨道的精神就是要自觉觉他,要自救、要救人啊!因为第一个就是:不杀生,这符合大乘菩萨道的精神,在整个中国大陆、台湾已经形成一股氛围了,它是整个的文化,几乎。那么提倡吃素的就到现在为止啊!

大概有几百年、上千年,因此我们现在来讲,变成佛一开始传的这个原始佛教,部派佛教,整个像密宗,他们这一派几乎都没有在吃素的。大乘佛教这个梵网经菩萨戒本一出,那么这个梵网经菩萨戒本,那个是诵出来的,就是祖师诵出来的,记录出来的,你要梵本你找不到,几乎找不到梵本,也有。璎珞经,菩萨戒本等等!还有六重二十八轻戒,还有这个我们十重四十八轻戒,所以在小乘来讲,他们没有这个戒典。因此他们不承认,因此我们过的才是原始佛教,佛陀的真传者,是真正的佛的弟子,你们这个已经被稀释了,一杯牛奶稀释了十倍,你们讲的这个是太离谱的、太离谱的佛教,他们完全不相信,那么这个就是大小乘。这一段呢就是佛讲就是二乘人确实是不究竟,你已经看了,所以师父就说:大乘,不但是佛说,而且是究竟说,是究竟说。就是师父讲话是有依据的,不是胡扯的,就是依据这一段,大乘是佛说,而且是究竟义,才能够成佛的,这个再辩下去,大小乘再辩下去,也没什么意思,还是尊重个人的文化。

所以你到泰国去,像我带我妈妈去泰国的时候,我妈就说:咦,他怎么吃这个?我说:你安静、安静、安静...安静...安静啊!他们席地而坐,在大殿,释迦牟尼佛前,就席地而坐。佛像前就席地而坐,钵都摆在地上的,我就带师妈去参观。她说:嗯,那个怎么可以?嗯,安静、安静...就叫她:安静的、静静的、静静的...所以个人尊重个人的文化。大乘,大乘的传承跟文化,小乘:小乘的传承文化;密宗:密宗的传承文化...各依据经典时空背景不一样,我们互相、彼此互相尊重,只要守佛的戒律,那么我们都随喜赞叹!这一段就是讲到师父说大乘是佛说,而且是究竟义的依据。

我再把它诠释一下:说二乘人啊!二乘的修行人,如是修行,入于灭受想禅三昧,但是第八意识的微细习气转变,刹那生,刹那灭,这么微细的转变。说:二乘人的定慧力,是尚不能觉知微细这个第八意识的,没办法觉知。而作是念,说:我已经灭了第八意识了,所以我才能够入于禅三昧的灭受想定,其实啊!佛说,其实,并不,就是并没有。灭第八意识的微细意识而入灭尽定,正定、正受,因为第八意识的习气种子太微细了,不是二乘人所能灭,所以叫做:种子不灭,因为习气种子不灭。就是二乘人,以第八意识的习气种子太微细,非二乘人的定慧力所能灭。因为二乘人内心的深处,无量亿劫来,最极微细的习气种子还在,对境,有时候会起这个现行,故二乘人,实在是不灭第八意识,以六尘境界生起,只是暂时不具摄受,摄受不具,就是不具摄受。反过来,就是没有能所,暂时没有能所,摄受不具,就是没有能所,暂时没有能所,他们就把它称为:灭!他们就把它称为:灭了第八意识,这个是不对的,因为二乘人所修的法,并不究竟。

诸位!这一句只能在大乘的国土讲,你在小乘国土讲这个,他生气了,他是认为你大乘在谤这小乘的,所以这个还是很重要,很重要的修养。你到泰国去的时候,吃三种东西,对不对?譬如说:吃榴莲啦,静静地吃就好,对不对?喝喝椰子。喔!那个泰国的椰子实在是好!一颗这么大对不对啊!一颗这么大,然后才几块钱呢!喔!这么便宜,这在台湾不得了,我看:两百块买不到。剖开来,我说:妈,你先喝、你先喝!说:哇,怎么这么好喝!好喝,当然好喝,带你出国就是要喝椰子的。那喝,喝一喝是不是啊!但是到泰国,慢一点再买那个(椰子),这个喝了比较不会上火,在第一个阶段:一百泰铢、一百泰铢,两粒,一百泰珠,买了以后,嗯!也很便宜啊!到第二站:三粒,一百泰铢,喔,这越便宜啊!到第四个,四粒一百!喔,那个火...起先买的那两粒的,越来越喝,火气就越大,所以到泰国去喝椰子,会上火的。到最后呢!五颗一百,喔!火气就冒上来了,哇,要知道啊!到后面再买就好了,火气就冒上来了啊!这个就是指:泰国的时候。因为我们懂得大乘的思想,我们去泰国啊!三碗猪脚(泰文:你好)三碗面线。每次见到人就说:三碗猪脚。“三碗猪脚”就是你好吗?对不对?你好吗?到韩国去,也学到(韩语:你好)也只会这一句而已,光是那一句就花了好几万咧!再来就不会讲了,啊,没办法啦!

【注释】“修行者”:指二乘的行人。“入禅三昧”:指二乘所入之灭受想定。“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”:谓二乘行人于灭尽定当中,其第八识中仍有微细之种子习气转变,然此种习气转变极其微细,非二乘行人所得之定慧力所能觉知。“识灭然后入禅正受”:“正受”,即(就)是三昧,亦即(也就是)前所说之的灭尽定。三昧以一切受不受,故(所以)称正受。此句谓,二乘行人这么想:认为他已灭了八识,然后才能得入灭受想定。“实不识灭而入正受”:其实他并未灭了八识而后入灭尽定。“以习气种子不灭,故不灭”:由于第八识中的习气种子仍未灭,所以他实未灭八识。“以境界转,摄受不具,故灭”:那么,他为何会以为自己已灭了八识了呢?那只是因为当六尘境界生起的时候,他压伏六识,令不去执取分别诸尘,因而六识不起现行,如是而已,只因六识不起现行,心中寂静,暂时没有六识粗浪生起,他就以为已经灭了八识,所以他说他灭了八识。

【义贯】譬“如”二乘的“修行者,入”于灭受想“三昧”,此时,他第八识中仍有“微细”之种子“习气转”变,“而”此行人,以其定慧之力“不”能“觉知”此微细之转变,反“而”这样想:“我因为已灭了八识,所以才能入灭尽定。”其“实”,他并没有先“灭”了八“识,而”后“入”灭尽定:因为他第八识中的“习气”之“种子”仍未“灭”,此习气于对境时还会再生现行,“故”其八识实“不灭”;而二乘之所谓灭识者,只因于六尘“境界”生起时,他压伏了六识不去执取六尘,因而六识不起现行,“故”其称之为识“灭”。

230页。【“大慧,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,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,诸声闻、缘觉、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,一切不能测量决了。”】

这一句话就更证明师父所讲的是正确的:大乘是佛说,而且是究竟义、究竟说。说“大慧,如是微细”“微细”就是行相微细的藏识,究竟的边际,边际就是它的内涵,它的内容,行相,如是行相微细的第八藏识究竟的边际、内涵,怎么样?除了要有功夫的喔!要有功夫的,除了诸佛如来及住地,“住地”就是入地菩萨,“诸”就是其余一切的声闻,没办法了解,缘觉也没办法了解,外道就更不用讲了。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,一切不能,“测”就是揣测;“量”就是度量;“决”就是决定;“了”就是了知。意思是说只能臆测“比量而知”,不能现量,因为他没有证量,没有佛的自觉圣智,所以没有办法现量知见,没有办法现量知见,只能用测度的比量而知。

所以,因此在这个经典里面讲,假使舍利弗与目犍连,经百千劫不能测佛智,当然他们是佛示现的或者诸菩萨示现的啦!只是演一出戏给我们看的,意思就是能所不断的二乘人,最后能所暂伏,仍然有微细的第八意识,所以,他们不能测佛智。他问题出在哪里?问题出在测,想要去测,这个问题就是,佛法你想要去理解,那就不对。佛法是唯心现量的证量的境界,佛法是证量的境界,是真正实修实悟的东西,佛法,它难就难在,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。说:修行,不对。因为本来就诸法本空,修什么行呢?说:不修行,愚痴!所有凡夫都不修行啊!大家都是佛吗?对不对?不是!“臆测”不对,臆测是妄想,不测,不想去理解,那就离佛越来越遥远了,或者是我解佛义,也不对,佛义不可解,无生是第一义谛。圣言量,胜义谛的解脱境界,是唯证相应的境界,不能解,那我不去解,我不去解,愈来愈愚痴。解如来义,也不对,唯证相应故。佛法,它就是难在这个地方。接下下!

【注释】“住地菩萨”:“住地”,即(就是)入地。“决了”:就是决定了知。意谓,只能臆测,比量知之,不能现量知见。什么叫做现量,现量就是自觉圣智的现量、证量,现量,就是证量。什么是圣人?什么是佛?现量的解脱证量,证量的解脱的现量,就是佛。【义贯】此节之大义为:“大慧,如是”行相“微细”之“藏识”,其“究竟”之“边际”,一切内涵,“除”了“诸”佛“如来及”入“地菩萨”之外,其余一切“声闻、缘觉”及“外道修行所得”之“三昧、智慧之力”都“不能”揣“测”度“量”,“决”定“了”知。

【诠论】这两节的重点在于说,藏识的习气边际,唯有佛与地上菩萨方能决定了知,非二乘外道之定慧力所能知。然而二乘得少为足,外道堕于邪见,不知八识是生死根本,而只压伏了六识,制令不生,就以为灭了八识,认为那就是涅槃,所以叫做方便涅槃,方便有余依涅槃,有余依涅槃。有的是无余依涅槃,有的是究竟涅槃,有的是性净涅槃,这有余依涅槃,还没有断得究竟,就是有余依涅槃。故自以为已证涅槃,得道果。故(所以)《楞伽科解》云(这么说):唯有诸佛菩萨,如实了知一切虚妄境界,明见自心微细之流注生灭,其本体即(就)是不动真常,故能超生死而证涅槃。这个是证量,生死与涅槃就没有距离了,生死体空,就是涅槃。所以,证得涅槃,涅槃也不可得。

232页。【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,决断句义;最胜无边善根成熟,离自心现妄想虚伪。宴坐山林,下中上修,能见自心妄想流注,无量刹土诸佛灌顶,得自在力,神通三昧,诸善知识,佛子眷属。彼心意意识,自心所现自性境界,虚妄之想,生死、有海、业、爱、无知,如是等因,悉已超度。是故,大慧,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。】

这一段很复杂,不容易讲,要发挥的义理,角度非常地多,慢慢地去理解、体悟。“余地相”就是初地到等觉,从初地到等觉。“智慧”就是智慧力。“巧”就是善巧。“便”就是方便。分别诸地的行相,从初地到等觉这个余地相,他这个智慧力,善巧方便分别诸地的行相,是怎么样?都决断句义。“决”就是决了、无惑!完全不迷惑,“断”就是断定无疑。所以你算命的说:铁口直断,就是断定无疑。“句义”什么意思?就是前面佛所讲的一百零八句的句法,如来共同宣说的无上顿法,一百八句之法。也就是从初地到等觉,智慧力善巧方便分别诸地行相,都怎么样?决了无惑、断定了无疑,就像如来共同所宣说的无上顿法,百八句法,最殊胜!最胜无边善根成熟,“胜”就是殊胜,“无边”就是无量。注意那四个字,“善根成熟”这个特特特别地重要,善根成熟,善根不成熟就一点办法都没有,要善根成熟,听经闻法充满着喜悦,将来必定成佛。这什么意思呢?说:这个菩萨于无量佛,所修集的无边,最殊胜的善根都已经成熟。不成熟,佛也没办法。

因此你今天修的,就是说就是要你的善根成熟。善根成熟是什么意思?就是善根具足了,福德修够了,善根因缘都具足了,那么,一刹那之间,就契入大菩提究竟义。说最殊胜无量善根已经成熟,就是这个菩萨在无量劫来、无量佛所,所修集的这个无边、最殊胜的善根皆已经成熟,离自心现妄想虚伪。“离”就是渐渐。因为,为什么讲渐呢?这里补上一个“渐”,因为前面是讲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、六地、七地、到十地到等觉嘛!所以要加一个渐。“离”就是不是一下子,渐离于,渐的渐,渐渐地离于自心所现的妄想,怎么样?妄想就是无明的细流,无明的微细之流。“虚”就是虚伪、虚伪,怎么样?虚伪重点在讲什么,重点在讲习气,人为什么会有虚伪呢?因为人有这个虚伪的习气。为什么会虚伪呢?因为有妄想。

所以,接下来呢!到这一段,在告诉你,问题已经有一个眉目了,渐渐离了这些虚妄、虚伪的习气了,怎么样做呢?从底下,正是用如实智修行,断种种的障,证真如,进而得力起作用,所以,宴坐山林。就是如,注意喔!这里叫做如实的修行,就是完全见到真如的修行,这一段很重要,这个时候呢?方便宴坐山林,“宴坐山林”不但外面寂静,内心也是寂静。外面寂静,表法;内心寂静是真实境界。

接下来,“下中上修”“下、中、上”就是有一种次第,菩萨修行的次第,在唯识学里面讲,入心、住心、满心,十地菩萨有三十心,在唯识学讲,有三十心。那么就是八心、住心、满心,就是下、中、上的次第。“修”注意这个修,就不是修了,叫做如实还要圆修,圆修,因为他见到真如的圆满清净,是自性、是圆修。所以每一地都有下、中、上修,初地有入心、住心、满心:下、中、上;二地有下、中、上,这样修,如实地圆修,如实地圆修,因为各地统统具足下、中、上,就是入心、住心、满心。在唯识学,称为三十心。这样如实地圆修,虽是次第,其实是圆顿。接下来,用现量的真智,能见自心妄想流注。所以,学佛最了不起的,就是认识自己,学佛最了不起的,就是把自己的内心的妄动,看得很清楚用现量的真实的智慧,就能见到你内心里面那种妄想、动荡的流注,八识的现行与种子叫做流注,八识的现行与种子,你看得非常清楚。这个时候,你有相当的功夫了,无量刹土诸佛灌顶,便成了补处佛,补处佛,得自在力,自在力就是智慧之力,得自在智慧之力。

“得种种的神通三昧”诸善知识,一切的善知识,佛子为其眷属。佛子,当然就是大菩萨。彼心意意识,就是前七识,藏识以及前七识。彼菩萨,怎么样?都能彻底地了悟,他所行的一切境界,说,彼心意意识,自心所现自性境界,虚妄之想,都已经超度。因为这一段比较长,所以要这么样重复地念,彼菩萨能够了悟心、意、意识,就是已经灭度了、超度了。接下来,这心意意识所行的境界,无不照了,怎么微细,怎么习气,他都照了。

接下来,是前五识自心所现的自性体境界,是本无自性的六尘境界,这个叫做自心所现的自性境界,虚妄之想,意思就是前五识从藏识显现出来的,本无自性的六尘境界,就是“了境无性,唯心所现”叫做自心所现自性境界,虚妄之想,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彼等菩萨已经超度了,得越度了心意意识境界,同时也超度了前五识,从藏识所显现出来的空无自性的六尘境界,还有‘了境无性,唯心所现’还有怎么样?也了悟了虚妄之想,也了悟了第六意识能所不断,完全是虚妄之想,唯虚、唯妄,唯虚唯妄,妄心对妄境所起的第六意识心之妄想,这妄想是主观,妄境是客观,这个统统是虚妄之想。也怎么样?超越了,同时也超越了两种生死,分段生死,还有变易生死,同时也超越了三有三界生死,生死如大海,一直头出头没。有海就是三有的大海,三界犹如大海,头出头没,也超越了三有,头出头没生死的大海。同时也超越了善恶业,善恶业;同时也超越了善恶业,超越善恶业。当然就是无业一身轻,无业一身轻。接下来,也超越了爱欲,这个是润业无明,无知就是根本无明,无知就是无明。无知就是根本无明,如是等因,悉已超度。简单讲,就是超度了两种生死,也超度了三有生死的大海,也超越了善恶业,见到真如,也超越了润业无明的爱欲,也超越了根本无明,如是等因,统统超越了,悉已超度,就是超越、灭度。由于菩萨顿见自心万法既然唯心,歇即是菩提,我就万缘放下,情忘惑尽,所以能够超越以上种种的生死之因。“情忘惑尽”就是没有生死,所以你所有的执着,情忘了,惑也尽了,所以,由于菩萨顿见了自心,情忘惑尽了,所以能够超度以上种种的生死之因。

“是故,大慧,诸修行者,应当”应当就是一定要,不容许你有任何的选择和犹豫,一定要亲近最胜知识,最胜知识。那么,最胜知识,在经典里面,我把它归纳起来,有三点,有三点,最重要,他有证量的功夫,有证量的境界。那么,如果分次第来讲的话,就简单把它讲一下,你一定要亲近最胜善知识,有三点能称为最胜善知识:一、持戒清净的沙门,也就是身净、语净、意净,身、口、意三业清净,最后一个,戒净,只要这四种清净方得称为:最胜知识,因为这三业清净,身净、语净、意净、戒净的沙门,他一定明了因果,他教导你的,一定不会说违背因果的事情。他持戒清净的比丘,他一定教你持戒清净的居士,教你所做不能违背因果,不能违背因果,就是非常殊胜的善知识。但是,这个还不够。第二点,一定要明本心、见本性、有证量,这个是第二点,这个是最胜知识的第二点。最后一个,第三点能解如来究竟第一义胜义谛,能解第一义谛大空,了即心就是佛,能弘传如来究竟第一义谛、胜义谛,了第一义谛大空,真如之心,了即心就是佛,这是最胜善知识。如果把它归纳起来,就是有证量,持戒清净的大悟,这个叫做最胜善知识,你单单持戒还不行,那要有证量,要明本心、见本性的,所以,这个最胜善知识。那我们现在不好找,那不好找的话,我们就依照经典佛所讲的来依靠。

整段,我把它贯串起来,初地至等觉之余地相,智慧力与善巧方便,来分别诸地的行相,这些都证得真如,怎么样呢?决了无惑,断定也无疑。如来呢,怎么样?所说的无上顿法,一百八句的法,它是最殊胜,而且是无量善根成熟。为什么呢?这个菩萨在无量亿劫无量佛所,都修集无量最殊胜的善根,皆已成熟,因缘具足了,这些证得真如的诸地菩萨。善根、福德、因缘具足,成熟了,就渐离于自心所现的妄想无明微细之流,这种种的虚伪、种种的习气,都慢慢地远离,从此以后,怎么样?如实智地修行,断种种的障,证种种的真,进而得到种种的作用,因此,内如、外如,因此方便宴坐,山林树下,寂静之处,照见怎么样,下、中、上修种种的次第,入心、住心、满心这三十心,如实地圆修,用现量的真智,能见到自心妄想八识所现的种子与习气的种种微细之流,无量的刹土诸佛灌顶,他补处,他得到补处佛,得自在力,自在智慧的力,自在智慧力,种种的神通三昧,诸善知识还有菩萨,诸大菩萨、佛子、为其眷属,常常围绕,那么,藏识以及七转识,彼菩萨也能够非常地清楚心、意,意识所行的境界,微细的境界都非常地了悟、照见。

前五识于藏识心中所显现出来的本无自性的六尘境界,了境无性,唯心所现。而第六意识,也了悟了第六意识能所不断的虚妄之想。因为,为虚妄之想的缘由,是因为有主客二观,能所不断,妄心对妄境所起的第六意识心之妄想,有这样种种的神通力,也了悟了心、意、意识,也自觉了了境无性,唯心所现。这个时候,便超越了分段生死,还有变易生死两种,也超越了三界的生死大海,头出头没,也超越了善业跟恶业,也超越了爱欲。困死润业无明,同时也超越了根本无明的无知。如是等因,悉已超越灭度,因为,菩萨顿见了自心,情忘惑尽了,所以能超度以上种种的生死之因。

是故,大慧,诸修行者应当一定要亲近最胜善知识,最殊胜的善知识,就是还不能是善知识,善知识,还不行啊!上的善知识,还不行,还要最胜善知识,最殊胜的上善知识。简单讲,三业持戒清净,明心见性,有证量,能解如来究竟第一义谛,能弘传佛陀的正法,转大法轮,了即心就是佛,叫做最胜善知识,没有选择,你想要成就无上菩提之道,就是这样子,没得选择。好!我们后面一段把它讲完,因为我们下次上课,是十二月二十九、三十,到时候,你们都已经忘光了,所以,这个后面把它念完,剩下,大概几分钟,不会超过十分钟,这一段,它一定要讲,要不然,它不到一个段落,所以,大家再忍一下。

【注释】“余地相”:“余”是别的。“地”是登地。谓与凡小不同的其“余”已有登“地”之“相”的大菩萨,从初地至于等觉,皆是修如实行者。诸位,见到真如本性,叫做如实行者。“智慧巧便分别”:谓修如实行,见真如自性的修行,叫做如实行的地上菩萨,谓修如实行之地上菩萨,以其“智慧”力善“巧”方“便”,“分别”诸地行相。“决断句义”:“决”是决了无惑。“断”是断定无疑。见真如的人就是决了无惑、断定无疑,所以,听经闻法,一定要以清净自性证量,清净自性流露出来的法,那是究竟义,是真实法。“句”有通与别二义:(一)通议,指如来所说一般法句、教法;(二)别义,指诸佛所共说之无上顿法之百八句。此谓菩萨于此一切法句及百八句之义理,决了无惑,断定无疑。

 “最胜无边善根成熟”:“最胜”,为最殊胜。“无边”即(就是)无量。此谓此菩萨于无量佛所,修集无边、最殊胜的善根,皆成熟之。“离自心现妄想虚伪”:谓菩萨因福慧具足,善根成熟,故能渐“离”于“自”八识“心”中所“现”之无始“妄想”无明细流,“虚伪”之习气。“宴坐山林”:“宴坐”即(就是)静坐;“宴”,就是安也。以静坐必须身心安静,故称为宴坐。“山林”,为寂静处,修道之所。山林寂静之处,为修观有力之助缘。(从此以下,为正示以如实智修行,断障证真,进而得力起用。)“下中上修”:因为菩萨诸地都各具有入心、住心满心三个阶段,在唯识学称为三十心,我们在唯识学已经讲过了。故(所以)“下中上”即(就)是菩萨修行之次第,渐渐转胜。

“能见自心妄想流注”:“能见”,就是照见的意思,即是入地以后所得之现量真智。此真智能令菩萨知真本有,达妄本空,圆照无碍,所以此能见之现量真智,实为根本修因。简单讲,开悟见性,就有根本修,其他统统叫做枝末的修行,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,就是:不识本心,了解本心本性,它就是能入根本修。“流注”,即八识中种子与现行之习气。“灌顶”:即得授佛职位,如王子得前王灌顶,而得王位。这是因菩萨修习智慧,已能彻见八识中之种子习气,当体即是寂静、智慧,故得诸佛灌顶而为补处。

“彼心意意识”:谓“彼”菩萨于自八识之“心意意识”所行境界,无不照了。此言菩萨了心本寂。“自心所现自性境界”:谓此菩萨又于“自”藏识“心”中“所现”的本无“自”体“性”之六尘“境界”,亦悉照了无遗。上句说菩萨了心本寂,此句又更进一步说,亦了境无性,唯心所现。“虚妄之想”:为依八识心及自心现之六尘境界,所起之种种“虚妄”分别“之想”。此句承上二句言:菩萨不但了心本空寂,亦(也)了尘境无性,唯心妄现,更了依此等妄心与妄境所起的种种虚妄分别之想,悉皆无性。〔此三句,分别言之,即(也就是)“心意意识”是指藏识与七转识;“自心所现自性境界”指前五识;“虚妄之想”指第六意识。〕

“生死”:指二种生死,即(也就是)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。简单讲,什么是变易生死,就是第八意识没有断尽,就有变易生死,这样,你就更清楚。因此菩萨将速证佛果,故能超越此二种生死。“有海”:“有”,就是三有。三有之中,生死相续,无有尽期,犹如大海,不见彼岸边畔,难以度越,故(所以)称为“有海”。“有海”就是有生死之海,有三界之生死之海。“业”:就是善恶等业。“爱”:即润业无明,以此无明,能令众生造作诸业,故(所以)称为润业。因此我们这个爱就是贪的意思,爱就是贪爱的意思,所以这个世间贪不得,贪不得。有贪就一定有生死。“无知”:即(就是)无明,为润生无明,亦即(也就是)根本无明,什么叫润生无法,这个种子你只要有水分,它就滋润,它就会继续爆这个芽出来,这个叫做根本无明。以此无明为一切生死之根本,故(所以)称为润生无明、根本无明。“超度”:超越灭度。由于菩萨顿见自心,情忘惑尽,故(所以)能超度以上之种种生死之因。这一段就是注释,前面师父已大略地、详细地讲过了。

【义贯】其“余”已有登“地”之“相”的大菩萨,修如实行,以“智慧”力、善“巧”方“便”,“分别”诸地相,“决”了“断”定诸佛所说一切法“句”及百八句之“义”理,无有疑惑。因为都是见性,见到真如嘛!此菩萨复于无量佛所,修集“最”殊“胜”、无量“无边”之“善根”,皆令“成熟”;这一句话就可以安慰大家,你今天坐在台下,决定是功不唐捐,因为你的善根慢慢地一直在成熟。以福慧具足,故能“离”于“自”八识“心”中所“现”无明“妄想”细流之“虚伪”习气。如是菩萨为如实修行故,“宴坐”于“山林”寂静之处,于地地中,依“下中上”之次第,如实圆“修”,渐次转胜。此菩萨是时便“能”以入地后之现量真智,照“见”其“自”藏识“心”中,无始之“妄想”的种子与现行之习气“流注”不断。彼时,由彻见自心之种子习气当体寂灭,故得十方“无量刹土”之“诸佛”如来,为之“灌顶”,就是你够资格了。授佛职位,“得自在”智慧之“力”,及种种“神通三昧”,且由“诸善知识”及诸“佛子”为其“眷属”,围绕四周。“彼”菩萨于自“心意意识”所行境界,与唯是“自心所现”空无“自性”的六尘“境界”,以及依八识心及自心现之六尘境界,所起的种种“虚妄”分别“之想”,皆能如实照了。是故彼菩萨能于二种“生死”、三“有”之大“海”、善恶等“业”、欲“爱”、及根本无明,“如是等”苦“因”,都“已”能“超”越灭“度”。“是故,大慧,诸修行者,应当亲近最”殊“胜”之善“知识”,而得彼教授,以便起如是最殊胜之修行。

【诠论】最后一句言:“诸修行者,应当亲近最胜知识。”这是挺重要的。马鸣菩萨说:“诸佛法者,有因有缘,因缘具足乃得成办。”修行人,内以本觉熏发为正因,外以师友劝发为助缘,乃得成就一切出世之事业。然而值此末法时期,若不得最胜知识指引,即须求祈诸佛菩萨慈悲摄受、护念加持,而以最胜之教典为“最胜知识”大陆有一个人,初学佛法,他每一天都在祈祷:就是说我生命很有限,我时间真的很短啦!我很怕生死,我想了生死,希望,那时候没有碰到师父的光盘,希望让我找到一个善知识,我一辈子就节省时间,然后一直求、一直求,后来,咦,拿到师父的光盘还有书。他说:喔!那这个就是我想要的。他说:我求这佛菩萨,还真灵感。结果他看了以后,咦!与师父有缘,特别地相应,大陆讲:特相应,少了一个别,非常地相应,他充满了法喜,也很感谢师父。

接下来几个字你特别要小心。——切莫狎近世俗典籍,外道之说,那些不能让你了生死的,千万不要碰。如所谓哲学者等,这形而上的学问。徒滋纷纭、莫衷一是,不究竟义,为什么?不究竟义就会徒滋纷扰。乱所修学;亦莫杂学!亦莫杂学啊!——且以自宿昔所修善根,佐以大悲愿力,如是精勤,一心“唯心直进”,唯心直进什么意思:因为遮无外境,跟外境无关,修行,但能观心,直了成佛,你能够照见这一颗心,你就是成佛,唯心直进与境无关,问题在你的心,你怎么善用心啊!照了一切皆是心中所现的妄想相,统统放下。久之,当有可观之进境。因为它刚好一个段落,我们下次上课,又到十二月二十九、三十,所以中间这个不能断,断了以后呢!在十二月二十九、三十,又从头再来,因为我太了解你们的程度了,是不是?二十九号又再来一遍,就麻烦,我们把它讲到一个段落,五点四十五分,然后,下次上课,十二月二十九、十二月三十。回向:

请合掌!愿以此功德,消灾在座诸位法师、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,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一齐念: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;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!好!下课!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伽经讲座01-30目录(未完)

楞伽经30 : 有的病医生看不好的那个是属于业障病,可以持咒灭业障

楞伽经31:任何的佛法都必须在三昧当中完成,没有禅定的人就等同没有真正的修行

楞伽经32:要契入第一义谛大空的人一定要了悟:大悟见性与外境无关

楞伽经33 :学佛的人不必去战胜邪恶,你只要自我降伏就赢得生命的一切

楞伽经34 :很多修行修到一半有无力感,他拼不过那个习气,贪念、嫉妒心

楞伽经35:我不反对念佛、诵经,但你一定要了解真如之相才能够用功

楞伽经36:你很容易受境界的影响,就表示临命终没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

楞伽经37:阿赖耶识的来源:就是真如受无明熏习以后变成了现识(阿赖耶识)

楞伽经38:为佛圣弟子,天大的事都要忍下来,这是非常重要的功夫

楞伽经39:这正见与邪见之差凡夫是没办法判别的,就看你的福德因缘善根够不够

楞伽经40:以解做证是修行最可怕的错误的观念,该有的早晚课、事相上的磨练缺一不可

楞伽经41:十方诸佛所体悟到的真如本体佛佛道同,不会有争吵的现象

楞伽经42:学佛学了很久,可是一碰到境界佛法用不出来,那就等于没有

楞伽经43:如果你的年龄层超过四十岁,你就必须要过无相的生活

楞伽经44:学佛不够深的人很难得有一颗喜悦的心,喜悦是生命的本质

楞伽经45:看到一件东西、听到一句话就起贪嗔痴就是不能离相,你的修行还很肤浅

楞伽经46:出家是本性的事情,所有的法都是为了自己的法身慧命,跟佛没有关系

楞伽经47:休想从善知识这里得到你内心里面的自性,自性要自悟要自度

楞伽经 48:到大悟见性那一天,所有的时空统统完全静止

楞伽经 49:饮食跟睡眠是一种业力,也是一种习气;破除无明须先破除这个睡眠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慧律法师《圆觉经》讲座 目录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